校 门

发布时间:2015-06-01   发布者:   作者:

退休干部、老党员  陈光宇
    我到沈阳药科大学(当时叫沈阳药学院)的时候,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。
    那时,在十分宽敞而又不繁华的沈阳市文化路大街上,四处并无什么遮拦,但也看不到沈阳药学院的校门。我是在一个深巷的尽头处,见到一个栅栏式的大门旁挂着“沈阳药学院”的校牌才找到的。听说那是著名学者、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题写的,字迹隽秀而华丽。
    当时的校门紧闭着,它是在两个大砖栓中间竖立着用钢筋打制的铁门,顶端高耸而尖锐。这大概是为了安全而设计的吧。只要它关着,人是无法从它身上过去的。在大门的两侧,还有两个宽约一米的小门。人只能从这儿来往通过。这个门距街心足有百余米,因此,沈阳药学院是蜷缩在一个繁华都市深巷的后面,十分隐蔽。在这儿住久了,你就会觉得它十分安静,有如“世外桃园”。虽说没有像陶渊明所说的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,但也远离世俗的烦扰和熙嚷人群的喧闹,是一个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好地方。
   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,国门开放了,我们校门也前进到了大街上。学生一年比一年多,外界来往的人也多了,不时还有黄发碧眼的外国人出入。他们中间竟有的大男人穿着鲜红的外衣。这是我们国家连女人都不太敢穿的颜色,他们竟能穿到中国来,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。在我看来这是怪事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我们与世隔绝太久了的原因。所以见到稍 有与我们不同的事物,就觉得奇怪。长此以往,人就不会进步,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。所谓“落后”大概也就是这么来的吧。
    历史迈进了八十年代,日本人来了、美国人来了、韩国人也来了,后来连非洲的黑人也来了。校门内不再寂静,说话也不是一个声音了。
    忽然有一天,外事处的同志领来两个日本人,一男一女,他们会说点中国话,但又是半明白,又半不明白的。说是要做我的学生,让我教他们汉语。我到是教过不少学生,而从来没教过外国人。而这个学生中,那个男的到像个学生,岁数较小,而那个女的,足四五十岁,虽然长得很年轻,但她的老态却是难以掩饰的。后来,才知道她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学了。她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要学好语言到中国投资做贸易。
    我前后还教了三个韩国人,其中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,她跟我说,中国很好,她想把她的男人也弄到中国来居住和工作。她特别喜欢中国的物品,我亲眼见到她买一个大地毯,卷成卷儿立在宿舍的角落里,她说要把它带回韩国去。那男学生是在韩国中止了工作到中国来学习的。他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化,因为中国的文化在韩国有深广的影响。他告诉我,他特别赞许中国明代学者王阳明的“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。
    我真不知道中国的物品和文化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声誉和影响。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,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。
    这几个学生在临走的时候,都在校门前留了影,并把它带回了他们的国家。
    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,一个学校的成就,也能说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。我从二十几岁走进这个校门,到今天的八十多岁,亲眼见证了我们学校与国家一样历经历史的沧桑。今天,从这个校门望出去,看到了这里的学生源源不断的走向全国,走向全世界,这个让全世界都赞叹不已的,就是因为改革和开放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版权所有 © 2023 沈阳药科大学离退休工作处
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
邮编:110016